神明也瘋狂
 

關聖帝君爐—求事業、工作
 

關聖帝君 三官大帝 地藏王菩薩

關聖帝君文殊菩薩
  三國蜀漢人,關羽字雲長,一生忠義勇武,集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大成者,歷代君王均加以封號,祭祀並以「武聖」最高榮譽尊稱,另關公也因其敬信守義之精神,且其生前精於理財,擅長記帳,據傳中國式簿記及算籌為其發明,故商業界人士奉祀為守護神。

傳說故事

  陳書生,浙江省人氏,才貌雙全,但是,十分貪色。哥哥婚後不久去世,遺下年輕美貌的嫂嫂,陳書
生勾引嫂嫂通姦,初時恐鄰里議論,只是偷偷摸摸,日子一久,毫無顧忌,將嫂嫂當作妻子,一起生活。

  適逢科舉考試,陳書生求功名心切,有一天聽說近縣內有 關聖帝君廟經常揮鸞出乩文。極其靈驗,欲求神明庇佑金榜高中,於是前往關聖帝君廟,自以為有才學,想對關聖帝君試試是否靈驗真的有神,拈香敬求乩文,賜知功名福祿。
註—乩文:古代求神占卜疑問,由乩童於沙盤上寫下神明所指示的文字。
沙盤上乩文說:『 我有一對聯,讓你對,你願意嗎﹖

陳書生回答說願意。一會兒乩文出示上對:『紅錦被中,無限恩愛呼嫂嫂。』
陳書生一見乩文,慚愧的將頭低下去,頓時臉色蒼白,全身發抖,直冒冷汗,羞愧無地,不敢對答。 
不久乩文出示:『你不能對,我替你對下聯吧﹗』
乩文接著出示下聯:『黃泉路上,有何面目見哥哥。』
陳書生看了乩文,面如死灰,驚惶失措。回家後,自此重病,醫治無效,不到一個月就死了。 
關聖帝君在生之時,無論是行軍打仗,每於晚間必讀『春秋』等史書,最重禮義。凡是讀書人均十分敬重關聖帝君。讀書人知書識禮,為世人之表率,倘若讀書人犯淫亂倫,其罪加一等,報應之速,世人不可不知,應引以為戒!

↑TOP

三官大帝

 

文殊菩薩  俗稱「三界公」即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掌管天地水界之事務;天官一品係紫薇大帝,管神界,賜人,堯帝至仁感天,封為天官;地官二品係清虛大帝,管凡界,可赦人罪,舜帝開墾土地,封為地官;水官三品為洞陰大帝,管陰界,可解人災厄,禹帝善於治水,封為水官,龍山寺三官大帝祭典在農曆十月十五日舉行,推算應是三官大帝之水官。
傳說故事

  民間,三官大帝俗稱「三界公」,即掌管天、地、水三界的神明,考核天人功過,而司眾生禍福,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。「天官」是指上元一品天官賜福紫微大 帝,他是由青黃白三氣結成。「地官」是指中元二品地官赦罪清虛大帝,他是由元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。「水官」是指下元三品水官解厄洞陰大帝,他是由風 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。

  相傳每逢農曆正月十五(上元)、七月十五(中元)、十月十五(下元)的日子,他們會分別下凡人間,為人們賜福、赦罪、解厄。中國在 遠古時代,就有祭天、祭地和祭水等禮儀,不過,上古祭祀天地水,是皇帝的權利,庶民百姓只能祭祖。民眾對於三官大帝的崇敬,乃源自於古代人對天、地、水自然界的崇拜,而至於「三官」的叫法,主要則是開始於東漢時期張角所創立的「五斗米教」。相傳其可為民眾消除災難,治療疾病,而方法則是將生病或想懺悔罪行 的人,將其姓名及罪過悔意,寫在三張紙上,一張放置於高山,或是燒成煙升上天,一張則埋入地下,最後一張,則放沈入水中,這是對天、地、水,這「三官」最早的淵源。
  民間傳說三官大帝就是三位古代帝王堯、舜、禹。「堯帝」膺任天官大帝,堯帝名為放勛,他治天下,有智有德,敬慎節約,寬容溫和,恭敬待民,禮讓賢士,德智超群,使族親和睦,百官能辨善惡,天下諸侯和順共處,國泰民安,風調雨順,為使百官農事作息有序,制訂天時,將一年劃分四季、十二個月、確定了一年三百六十六天,用閏月來調整誤差,故被稱為「天官」。
  「舜帝」因率眾開墾荒地,並劃天下為十二州,以安百姓,故被稱為「地官」。而「禹帝」因治洪水有功,使人民得以保家,故被稱為「水官」。另外一個傳說是龍王的三位女兒都愛上了聰明又英俊的男子陳子椿,於是三人都嫁他為妻,分別生下了男孩,且個個都擁有神力和法力。於是元始天尊就封長子為天官賜福大帝、次子為地官赦罪大帝、三子為水官解厄大帝。
也有人說,三官大帝是指金、木、水三官,為周幽王身旁的三位諫臣唐宏、葛雍、實倉。

↑TOP

地藏王菩薩

 

文殊菩薩  稱幽冥教主,據佛經記載,其為釋迦滅後、彌勒未生前眾生賴以救苦,地藏王為了救度六道輪迴中受苦的眾生,發願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,在唐朝永徽年間,新羅國太子金喬覺帶著一隻白犬(善聽),到九華山出家修行,成道後下山,巧遇閣老,人稱閔公,平日好善樂施,捨其子道明與地藏王菩薩為徒,所以民間地藏王菩薩身旁尚奉侍閔公及道明和尚。民間另傳目蓮救母與其有關,據說其總管十殿閻羅,信徒極為普遍。
傳說故事
  據說,在唐朝時代,有一位高麗王子,名字叫做金喬覺;他放棄宮廷的榮華生活,到深山去出家修行,他聽說中國佛教非常興盛,高僧如雲,於是就發心渡海來華,再某一位禪師的座下悟得了法旨之後,就到安徽的青陽縣九華山創建一間茅蓬,開始實際修行。
後來知道他的人愈來愈多了,有很多從遠方來的學者跟他學道,茅蓬簡陋狹隘,無法容眾,於是他向當地一位退休官員閔閣老募化山地,擴建叢林;閔閣老早已欽慕他的道德修養,於是向他說:「你要多少地,隨你取用好了。」

  金喬覺比丘回答說:「我祇要一袈裟之地就可以了。」閔閣老說:「那是太容易的事了,你去量吧!」誰知金喬覺比丘撒開他的袈裟,竟蓋滿了九座山頭,閔閣老見他神通如此廣大,格外的驚奇和高興,於是乎就把迦裟所覆蓋的山地,全奉獻出來了。原來這九座山頭聚在一起,很像一朵蓮花,所以金喬覺比丘就把這座山命名為九華山。
  經過不久,十方道俗雲集,很快就成了一座有命的道場了。金喬覺比丘宏揚佛法,度人無數,連閔公的兒子也跟隨他出家修道,那就是道明比丘。在金喬覺比丘九十歲那一年的 七月三十 日,他坐化了。後來的人認為金比丘,他的種種行徑,都好像地藏王菩薩的那樣大願無邊,廣度眾生,所以就把他當作是地藏王菩薩的轉世行化,這就是 七月三十日 地藏王菩薩成道傳說的由來。

↑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