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龍活虎

後殿

後殿左右兩龕入口外側的避免,分別刻有「紅毛番吹法螺」的石雕,雕工極為生動,和寺廟中的「憨番抬廟角」式相同的寓
意,表示責罰洋人看守廟堂,可能是反映出在中西方接觸初期,民間對外人的不滿心態。

從殿正龕奉祀媽祖,不僅位置居中,殿堂也較為高擴,殿堂中央端做媽祖,神桌前配祀有太陽星君和太陰娘娘,兩旁更有巨
大威武的千里眼、順風耳神像,是協助媽祖救災解困的從祀神,左右又分兩龕,各自供奉水仙尊王,註生娘娘等多位神祇。
神像的配置,以媽祖為中心,離的越遠,表示神明的身分越低。

殿前兩根石柱,是題材少見的人物柱,刻有各種小人物的動作,如撓背、掏耳、挖鼻、搓腳等的日常生活俗事,造型趣味生
動,刻工細膩。

1)後殿左龕
水仙尊王-原先奉祀於桂林路、西昌街口的水仙宮。西元1908年市區改正,寺廟被猜除,才簽入龍山寺。水
仙尊王就是大禹,或是與五子胥

、屈原、李白、王勃的合稱,都是歷史上與水有關的名人。民間以水神視之,航海的人特別信仰。早期移民渡海來臺或進行
海上貿易,都仰賴水仙尊王的護佑,立廟祭祀十分普遍,後來地位才逐漸被媽祖取代。

(2)後殿正龕

媽祖-民間暱稱「媽祖婆」。傳說她本名叫林默娘,是宋代福建莆田人,自幼便能之人禍福,家以救濟,28歲在湄洲島羽化
昇天。此後每逢海難,常有媽祖顯靈事蹟傳出,逐漸演變成護佑海上生靈的女神。龍山寺的媽祖,是從事與大陸對杜貿易的
艋舺郊商,為了祈求海運平安順利而供奉的。青
道光二十二年(西元1842)
,遭遇海難泉郊郊商,據說因為祈求龍山寺媽祖
而獲救,事後未達謝神恩而奉那「水德揚靈」匾,現在仍掛於神龕上方的橫樑上。

太陽星君-即日神。為自然崇拜。民間傳說太陽星君面貌醜陋,不願讓人瞧見他的面孔,若人直視太陽,則會目眩有如針刺
,可說是民間對太陽光芒耀眼的有趣聯想。

太陰娘娘-即月神,月亮光線柔和,被賦予柔美祥和的女性特徵,因而在傳說中,月神面貌嫣美,喜歡人們仰慕讚頌。

(3)後殿右

註生娘娘-「授子神」,主司婦女的生育,並保護幼兒健全成長,民間暱稱為「註生娘」。傳說是《封神榜》中雲霄、瓊霄
、碧霄三位仙姑的合稱,因此她們以「混元金斗」(及產盆或淨桶)行使法術,便演變成掌握人間生育的神明。註生娘娘為
民間婦女的打扮,一手持筆,一手拿註生簿,象徵生命的主宰。前面還有六名婢女,分別提著花、粉、匣、鏡等,凸顯出女
性神明的特性,民間傳說,人在十六歲成年前,白天的一切活動都受助生娘娘保護,嬰兒出生三日後,便要準備雞酒、油飯
和香燭金紙,到寺廟其願酬神,致祭的雞,腳部要放直,表示嬰兒「腳骨長、有食福」。到了滿十六歲,則要供奉紅龜粿,
感謝駐生娘娘保佑,已經長大獨立成人。

池頭夫人-是看管水池的女神。相簿地獄中有「侵血池」,凡是因難產而死的女人,都會被關在血池內受苦。因此家屬要多
來祭拜,祈求死者免於受苦。此處兩旁陪侍大肚夫人和朱夫人,也是保護婦女生產的神明。在艋舺,池頭夫人另有傳說,據
說在清代中期,有位孕婦做在龍山寺前池邊納涼,無意間窺見漳州人大舉來襲,便出聲呼號,不幸因此犧牲,但也使艋舺的
泉州人即時反攻,保住家園,艋舺居民未感念她的恩德,便尊稱為「池頭夫人」加以供奉。

十二婆者-又稱「十二婆租」,是從歷代具有賢良得性的婦女中,選取十二人,註生娘娘執行任務。美味婆者各帶一名嬰孩
,神情姿勢各不相同,分別掌管註生、註胎、監生、抱送、守胎、轉生、護產、註男女、送子、安胎、養生、抱子等事務,
包含了一套完整的生養過程,為婦女設想得極為周到。另一種說法,則以十二嬰孩中有六好六壞,表示生男育女賢於不肖,
都是依照為善作惡所得的因果報應。另外還有傳說,十二婆者中也有六好六壞,善神授子,惡神奪子,眾說紛紜,也表達出
民間對善惡因果的看法。

↑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