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川殿
走進三川殿,這裡是寺廟是正式的出入口,平日以柵門圍起,只有節慶祭典時才開放。
在此保留了民國九年重建時,泉州匠師的精湛手藝,從炎夏的抖拱、木雕、彩繪,到壁面的石雕、聯對,無不精緻可觀。
其中作成如意形的「網目斗拱」,和鑄銅的龍柱,都是全台首見。
為了詳細解說這些作品,在此以三川殿的左邊,由近而遠說明如下: |
|
|
(1)龍柱
是台灣獨一無二的鑄銅龍柱,由名將李祿星和洪坤福合作,採一柱單龍,底部
雕有海浪、水族,龍身朝下,到碰觸海浪時,奮力扭身昂首,表現籠出入海空
之間,是不受限的自由,姿態靈動活耀,栩栩如生。住身上還有造型有趣的「
人物帶騎」,如披甲帶盔的將軍,張臂作勢的雷公等,手腳細長,動作表情生
動,是洪坤福作品的特色。
|
(2)彩繪
在木雕上面的樑上,有許多彩繪圖案,內容以歷史故事傳說和具有祥瑞象徵的山
水花鳥為主。 |

(3)吊筒和豎材
「吊筒」又稱垂花,是懸在樑下的短柱,用以支撐初挑的簷樑,具有承重的功能
,下方雕刻花籃為裝飾。在吊筒上方外測,則以長型「豎材」來遮飾榫演接縫。
|
(4)網目斗拱
吊筒後方,有斜拱式的「如意斗拱」,兩兩相接,形如一片織錦,「斗拱」是
由小組建構成,原是用來支撐屋頂,減低震動時的受力。在這哩,以兩組斗拱
錯開45度角,重疊組成,看來綿密如網,稱為「網目」,非常華麗耀眼。 |
(5)對聯
在三川門的門框兩側,刻有康有為所書的對聯,這是民國九年龍山寺重建時,向
海外募集得來的對聯之一。不但巧妙的嶔入「龍」、「山」兩字,也妥貼表達出
佛寺慈悲渡人的特色。 |
(6)抱鼓石
大門兩側,各有一個青斗石雕成的抱鼓石。原是穩定門柱、避免晃動的構件,
兼具裝飾作用。鼓面上下各雕一條龍,稱為「翻天覆地」式,龍身轉折流暢有
力,雕工極為細緻,股面下方外側,分別刻有文官手持「旗、球」和「戟、磬
」的浮雕,表達「旗求吉慶」的心願。 |
(7)八角竹節窗
以石刻出竹幹,並附有花卉的八角形石窗,是民國初年流行的手法。竹幹數目
作成奇數,象徵「陽」,間隔出偶數的空隙,代表「陰」,表示陰陽調合。 |
(8)山牆
五門屋頂兩側,各做有一個類似馬背的小山牆,造型玲瓏雅致,是西方建築影
響下的產物。這是由於匠師來自對外貿易極盛的泉州、廈門一帶,以及和台灣
在日治時期,大量引進西方建築形式的時代背景有關,在此處可見的西式建築
作法,還有五門入口的元拱門,也是傳統寺廟所罕見的。 |

(9)
金香爐
以螭虎圍成香爐,香爐中央則化為舞台,刻有人物故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