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80 年代以前
它是一個「夜都市」,是一個公墓,有一條大水溝,和一片蕃薯 田。白天,偶爾會有牧童放牧,入夜後,人跡罕至。
1896 年
西門紅樓為一座臺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簡單的市場。在今長沙街二段處興建興起街市場,這是台灣的第一個新市場。
1908 年
由近藤十郎設計,紅樓開始興建(其設計還包括台大醫院以及建國中學紅樓),因建築的特殊形狀,被稱為八角樓。
1935 年
台灣博覽會,八角紅樓也是會場之一。
1951 年
上海人,投入資金在西門町經營百貨公司等行業,也租下「紅樓」作為說書場,經營說書、對口相聲、(表演南北雜耍),是當時聞名的文化場域。
1956 年
增設「紅樓劇場」,轉變為越劇演出場地,同時越劇也為紅樓帶來大批的人潮,擁有它歌舞升平、絢爛的光輝歲月。
1960 年代
中華商場 ( 八棟 ) 竣工,西門町成為全國的商業娛樂中心,西門町其他的戲院陸續開業,設備聲光是改建的紅樓無法相比。
1970 年代
西門町逐漸沒落紅樓逐漸遭人遺忘。
1980 年代
台北市都市發展東移,做為西區商業核心的「西門町」由盛而衰銳氣盡褪,紅樓閒置。
1997 年
紅樓正式公告為三級古蹟,修護規劃為「電影博物館」,準備官辦民營,映演另類電影。
2001 年
紅樓劇場由台北市文化局設定規劃成立為「說唱藝術」中心。
2002 年 3 月
台北市文化局以「零預算」委外經營,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接下「紅樓劇場古蹟再造」之重任。
2002 年 7 月 6 日
紅樓劇場風華再現,重新開幕。
西門紅樓為一座紅磚造的八角形二樓洋式建築,這是日治初期 臺灣所建較早的市場。 1896 年臺北西門外先設立木造簡單的市場,繼而在 1908 年正式建造包括八角形紅樓與十字形的建築,當時也稱為新起街市場,服務西門附近的居民。同時期全臺所建的市場後來大都已改建,唯獨西門紅樓存留下來,在 臺灣之近代民生建設事業上具有歷史價值紅樓為近年才使用的,原來稱為市場八角堂,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近藤十郎,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,樓板為鋼筋水泥,但屋頂為鋼骨桁架,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,非常具有特色。市場內販售花卉、書刊、藥品、日本醬菜以及 臺灣土產。年節時也經營布匹百
貨,非常熱鬧,成為老一輩臺北人記憶裡深刻之事。戰後,成為「西門市場」的紅樓,曾一度是「紅樓戲院」的所在, 1997 年 2 月公告為 3 級古蹟,臺北市政府計劃規劃為「電影博物館」,在西門町仍然屬於富有吸引力的古蹟。
|